找到相关内容36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宗教与宗教学新论

    有死,所以,无论贵贱贫富,都难免有“人生几何”之叹。追求不死、长生也就成为人类的一种期望,并付之于实践探索,这也被视为宗教。比如道教,自问世以来,精芜并存,虽奉老子为教主,却与...

    麻天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4759630.html
  • 佛教轮回观的道德形上学意义

    所决定的,所以唐代著名高僧宗密概括说,“因引业受得此身,复由满业故,贵贱贫富,寿夭病健,盛衰苦乐。”   业的这种感果功能称之为业力,即业的作用力,这是一种潜在的力,随着业的发生而长期存在,“业力从...

    董 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13760928.html
  • 新佛教运动的回顾与前瞻

    magic)、播植迷信以自活的巫师。   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整个印度,笼罩在婆罗门神话的氛围之下。社会上严格地分成四个贵贱贫富悬殊的阶级,奉行着繁文褥节的祀神仪式,口里还喃喃地背诵收集在阿闼婆吠陀(...

    巨赞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9441984763.html
  • 无常的觉醒

    看得出来,在那个最边边的地方,都是很陈年老旧的,有的就等于只有一块砖头一样,连刻的字都不清楚了。那种大概都很久没有人去扫了。   “生前贵贱贫富殊”,在我们活着的时候,社会里分得很厉害啊,对不对?那么...

    林钰堂博士

    |无常|密宗|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20254324529.html
  • 宗密

    天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原人论》,以下凡引本书,不再注明出处)宗密说这种学说是肤浅的,并未看清人的真正本原。宗密对这种学说逐条地进行了批驳。  ...

    张春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03842230.html
  • 教主释迦牟尼的事迹

    随时游化于恒河沿岸的中印度各国,不拣僧俗贤愚,不分贵贱贫富,无论男女老幼,一律随机说教,凡是接触过他伟大圆满的人格、听闻过他高深微妙的教理者,无一不被感化。后来皈依他的弟子,究竟到达多少人数,确实无法...这种声势的影响,可能相当惊人了。 后来四十多年的说法行教,所有皈依他的出家、在家的弟子,不分种族贵贱,男女老幼都有,在名义和事实的区分上,便形成了佛的四众弟子。出家的男子,名为比丘;出家的女子,名为...

    南怀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74845114.html
  •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以《论语》、《阿含经》、和《大般若经》为根据(1)

    标准的问题。由于孔子抱持有教无类的精神,凡来学者,不问身世贵贱、也不论家境贫富,所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特别是面对出身卑微但才气不凡的仲弓,孔子表现出一位教育家最大的愿求,...因材施教很感人的一页,也就是面对某位粗鄙村夫仍能直见其朴实之本而不厌其烦从最浅近的地方悉心启导。[9]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在有教无类的旗帜下,孔子不但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也不挑剔学生的资质。他唯一...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25645849.html
  •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1)

    月传》记载,宋僧宝月大师“为人乐易慈祥,有知识度量,不见其喜怒。读五经,知大义,颇喜为诗。少羸多病,始学为医。既成,而有疾者多归之。无贵贱贫富,皆为之尽其术,未尝有所厚薄,尤贫者或资之衣食。”曾巩《元...。”  同卷又记载:“又有庐山僧法坚,亦以善医著名,久游京师,尝赐紫方袍,号广济大师,后还山。”  卷四六二《方技下》又记曰:“释智缘,随州人,善医。嘉末,召至京师,舍相国寺。每察脉,知人贵贱、祸福...

    薛克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5346814.html
  •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2)

    为诗。少羸多病,始学为医。既成,而有疾者多归之。无贵贱贫富,皆为之尽其术,未尝有所厚薄,尤贫者或资之衣食。”曾巩《元丰类稿》卷四十四《宝月大师塔铭》中也给予很高评价。  《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记载...,后还山。”  卷四六二《方技下》又记曰:“释智缘,随州人,善医。嘉末,召至京师,舍相国寺。每察脉,知人贵贱、祸福、休咎,诊父之脉而能道其子吉凶,所言若神,士大夫争造之。”  宋人的诗文中还有许多...

    薛克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5446815.html
  • 《论语》和《阿含经》透显的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的精神,凡来学者,不问身世贵贱、也不论家境贫富,所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特别是面对出身卑微但才气不凡的仲弓,孔子表现出一位教育家最大的愿求,也就是宁可有真正够格的学生...有教无类的旗帜下,孔子不但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也不挑剔学生的资质。他唯一在意的,似乎就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向学心志,此即〈述而?8〉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且有例子显示,孔 75页 子特别...

    蔡耀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0747274.html